看得見的舊界線:談東京的區域劃分

東京地名與行政區劃經常讓旅人感到一頭霧水,朝日新聞專欄主筆喬納斯撰文分析,東京的區域畫分與歷史人文有一定關聯

品川站不在品川區、目黑站不在目黑區? 東京的地名與行政區域的劃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大家所熟知的東京二十三區,其實是在戰後1947年行政區域改劃之後才界定的,在這之前東京的行政區被劃分成三十五區,其實從這三十五區的面貌,反而更能反映出東京的歷史與人文風貌。這回就來說說這些東京內還觀察得到的舊界線的故事。

從三十五區到二十三區

所謂東京三十五區,是指自1878年明治時期即存在劃定的東京十五區(趜町區、神田區、日本橋區、京橋區、赤坂區、麻佈區、芝區、四谷區、牛込區、小石川區、本鄉區、下谷區、淺草區、本所區、深川區), 再加上於昭和初期(1932年)編入東京市內的東京周邊郡町村的二十個新區。從城市規劃的角度來說,日本政府當時對東京版圖的想法是以東京車站為圓心,半徑十六公里做為大東京都的區域規劃,而這個構想在三十五區的劃定後已大致上落實。然之後東京歷經二次世界大戰的轟炸與紛亂,為了對戰後復興的規劃與調整平衡各區的人口,於1947年再度進行行政區域的整併改劃,而有了現在的東京二十三區。

雖說已經是將近七十年前的行政區劃分,但是各個區塊內仍可以看到許多舊行政區的“堅持”與“風情”,這邊也就挑選幾個區域為大家進行介紹;

中央區=日本橋區+京橋區

現在的中央區是從日本橋區與京橋區合併而來的。當時日本橋區被整併為中央區時,應日本橋區民及當地有力人士的強烈要求,對於原先屬於日本橋區的各個町仍冠上“日本橋”這三個字,如日本橋人形町、日本橋本町等,可見當地人們對於這個自江戶時代傳承下來的名牌:“日本橋”有多麼地自傲與重視,至今這三個字仍然真金不換。

要感覺到中央區的分界,看神社廟宇的巡行路線最準。譬如說從江戶三大祭之一“神田祭”的神轎巡行路線就可以看出舊日本橋區的分界。神田祭的主廟:神田明神雖然坐落在千代田區,但是巡行的路線卻是以舊日本橋區為主,因此雖然是同樣是中央區的大型祭典,但是神轎就是不會跨界巡行到舊京橋區這邊來。反之,同樣是江戶三大祭之一“山王祭”的神轎巡行路線,則是以舊趜町區與舊京橋區為主,也不會越線到舊日本橋區來。

港區=麻佈區+赤坂區+芝區

港區是由:赤坂區、麻佈區、芝區三區合併而來,這三處的地名現在也都原原本本地存在著。江戶時代的大名諸侯們、明治時代的皇族與侯爵以及財閥的宅邸多坐落於這三區,這也造就出現在港區身價不凡之處。雖然這舊三區原本在氣氛上較為接近,但隨著統合後的發展,三個地帶的差異性也越見顯著,首先是自古就緊鄰日本行政中樞的赤坂,發展出自成一格的料亭傳統與接待文化;芝區因靠近東京灣海岸,居交通要衝且隨著海濱土地的再開發與規劃,這一帶近來也成為人口相當密集的新穎住宅區域。而大使館與外資企業林立的麻布一帶,儼然已發展成日本最為國際化的聚落。

當然,在劃分行政區域時,區與區之間當自然也免不了產生一些“妾身未明”的地帶,承上文介紹的中央區與港區,最值得一提的地帶正是這兩區的交界:中央區銀座與港區新橋交界的高架橋下方商店街之處。這裡是應該編入為“港區新橋一丁目”、還是“中央區銀座八丁目”仍然未定,不過想當然爾,當地的商家肯定是想劃入中央區,畢竟名震天下的“銀座”這個地名誰不想要呢?

再回到文章最開始的問題,品川站不在品川區,這其實也是一個區域劃分的歷史問題。品川站設立於1872年,當時預定建設在品川宿一帶,然因當地已久做為交通要道發展出城鎮,不易徵收土地,不得已只能將規劃好的品川站稍往北移而座落在現在的港區境內,等到在原先的品川宿周圍設立品川區時,已經是1930年代的事情了,因此是先設有品川站,之後才設有品川區的;而目黑站不在目黑區的原因則就眾說紛紜了,除了有當地居民反對必須搬遷的說法外,亦有一說因路線規劃與興建成本等現實考量,將原定規劃的目黑車站後改到現址的品川區境內的地點反而較為合理。

在東京的街頭上,往往隔上一條街、甚至是同一條街的兩側氣氛就完全不同,下次有機會來東京時,不妨也留意身邊的地名與氣氛,體會與觀察這些有趣的差異與故事。